2006/02/16 | 百度贴吧-访谈
类别(Thanksgiven) | 评论(2) | 阅读(49) | 发表于 15:20
心理访谈节目的确不能当做真正的心理咨询来看,两者有很大的差别.
虽然骗子这个词用得不好,这是构词学的问题,意思还是可以理解的.
这个节目实际上要做一个半小时,最长的达三个小时.很多时候,我们专家真的是束手无策,山穷水尽. 由于每期节目投入很大,不行的节目也得通过剪接成一个看起来勉强可以的.
我们都有被来访者挫败的经历,很多专家都来是过,慢慢就放弃了.北京最著名的专家都来试过镜,包括香港,台湾的专家.有的是现场能力不行,有的是坚持心理学咨询原则,不妥协,尤其可爱的是贾晓明,朱建军,从中,他们不愿意服从媒体的要求.
我和杨老师的确采取一些折中主义的做法,即要满足媒体对影视规律的要求,也尽量想通过节目让更多的人喜欢心理学,推动中国的心理咨询市场的发展.
钢琴手的话是对的,我们不能期望短短20分钟能达到什么咨询效果,这的确是误导观众,但如果你们知道现场的那些精彩的咨询与交锋,斗智,就会更加
体谅我们专家的.
实际上,现场要比节目精彩得多,我们都有一种个显神通的感觉,有时也把主持人,导播,摄像,主编折服了.有时看起来很难有作为的个案会有峰回路转的感觉.
但节目是按照这样设计的,先讲清楚故事(主持人的工作),然后专家分析(媒体要求可视性),最后是专家的帮助(心理学的),所以中间过程就被剪掉了.20分钟的确不可能完整展示.这样就给大众一个误导,以为我们很厉害,不是这样的,我们都很普通.
很多个案回去问题没有改变,这是对的.我们只是作了一次扰动,给出了一些心理暗示和建议,至于能不能改变是来访者自己的事.因为节目的目的不是真正为当事人负责,主要对观众负责,这不能怪媒体.
我要强调的是,这是访谈,不是真正的心理咨询,完全用心理咨询的准则去要求也是不公平的.如果要求,至少主持人就不该出现,节目就不能成为节目.
但不管怎样,我很喜欢这个节目,我们也在尝试着改版,期待给与观众更多心理学知识.也希望大家喜欢这个节目,这种浮躁的,冷静的,不讨巧的,关心弱势人群的节目已经很少了.
当然,我也希望所有朋友都告诉别人,不要来北京找我们,我们没有那么神,你们的身边就有很多非常好的心理医生.

0

评论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