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D艺术网首页
商城
|
资讯
|
作品
|
博客
|
教程
|
论坛
登录
注册
加为好友
发短消息
来自:
性别:秘密
最后登录:2011-09-23
http://jas.5d.cn/
首页
|
新闻
|
话题
|
博客
|
相册
|
艺术作品
|
社交关系
|
留言板
|
社交圈
2006/02/16 | 纪念《心理访谈》开播一周年<转自百度贴吧>
类别(Thanksgiven)
|
评论
(0)
|
阅读(142)
|
发表于 15:57
--- 我从《心理访谈》所学到的——纪念《心理访谈》开播一周年
作者: 218.68.119.* 2006-1-30 23:11
感谢命运。2004年月12月28日,正是我打算开始学习心理咨询的那段时间,我无意中看到了《心理访谈》的开播,觉得真是天赐良机。从此以后,只要我在家,我就坚持收看节目并做记录,从节目中学到了不少东西,《心理访谈》伴随着我成长。感谢《心理访谈》,感谢节目的编导,感谢在节目中做客的来访者和老师们!
我从《心理访谈》中学到的东西有:
一、心理咨询师最可宝贵的品质是对来访者发自内心的爱和共情。这一点我从朱建军老师和赵梅老师身上感受得最深刻。赵梅老师在节目中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爱",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爱的能力",我从她的神态、姿势中读到的也是对来访者的爱,"科学的真爱"。朱建军老师做节目,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前倾的姿势,关切的眼神,微笑的表情。我就纳闷儿:他的共情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我从他的《我是谁》后记中找到了答案:"对一个心理学者来说,聪明固然有用,但更重要的是要懂得爱。""感谢所有我的来访者,感谢他们对我的信任。我有时甚至感到他们是在替我承受苦难,以此苦难作为代价,帮助我和整个人类寻找心灵成长的路。"对这几句话,我经常一咏三叹,赞赏不绝!我敢说:今日之中国,四海之大,能达到此境界的心理咨询师恐怕不多。我想:我以后在正式从事咨询工作时,做为一个职业,我不可能回避收入的问题,职业规范化的要求;但是,我绝对不能把来访者看作我的财源,在我的眼里,他们是曾经饱受心理问题困扰的我,是需要帮一把、扶一把的我的兄弟姐妹;我帮助、滋养他们,他们也帮助、滋养我。我要感谢他们,是他们在助我成长。
二、对一名心理咨询师来说,知识、技能固然重要,但人格、智慧及清醒、冷静的自我觉察能力更重要。这一点我从杨凤池老师身上学到的最多。杨老师做节目的最大特点是精辟犀利、灵活自如,他基本上不说心理学术语,说的是"人话",语言生动活泼,就像和你唠家常,你会觉得心理学离我们老百姓很近,很亲切。一些看起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个案,他往往能独辟蹊径,三下五除二就切中要害,使我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叹。这个功力我觉得更是一种人格和智慧长期积累的力量,恐怕是我辈一下子难以学到的。有人批评杨老师铁石心肠,太过冷漠。我也觉得奇怪:难道他真是心如止水,毫不动情?在华夏举办的实操培训班上,我有幸当面向他请教这个问题,他没有回避这个问题,坦然说他也会动情,只不过做为心理咨询师在咨询现场,更应该清楚自己的身份和责任,要有"第三只眼"在来访者、自己之间来回游走、观察、思考(大意)。这使我明白,爱和共情当然需要,但在咨询过程中保持一颗清醒、冷静的头脑,在各个角色之间能进能出,出入自由是咨询的另一高境界。
三、心理咨询师真正帮到来访者,还是离不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助人技能。这一点我从李子勋老师身上学到的最多。李老师温文尔雅,极富亲和力和魅力;知识广博,学富五车,做咨询长袖善舞,游刃有余,使我总觉得自己懂得太少,因此他做节目时我总是记得很辛苦,学到的知识也最多,所以我非常佩服他,感谢他。不过,时间长了,我倒为有些他担忧:李老师出镜频率最高,对所有的心理问题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似乎无所不能,但心理咨询常识告诉我这是不可能的。不知李老师会不会担忧自己的职业枯竭?
四、做心理咨询并不是给来访者讲道理,把咨询师的意见硬塞给来访者,最高明的咨询师是在循循善诱中让来访者自己去领悟。这一点杨凤池老师、赵梅老师做得相当到位,尤其是赵梅老师做得最出色。她从不直接告诉来访者应该怎么怎么想,怎么怎么做,从来都是她说开头,让对方说结论;她说上一句,下一句留给对方说。看她做咨询,我就会想到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水到渠成的流水。这样做咨询,才能真正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五、心理咨询师不要回避自己的不足和局限。以我有限的眼光看来:《心理访谈》做的个体咨询和家庭咨询绝大多数都相当成功,因各种各样因素不成功的个案,编导和专家们也不回避,重新回访或做第二次咨询,这是相当负责任的、科学的做法,值得我学习。但是我觉得《心理访谈》大多数团体咨询或者以所谓分组比赛式的节目做的效果大多差强人意(6.26戒毒节目、10.12精神卫生日节目例外)。我想编导和专家们这样做有他们的考虑和道理,不过,我还是建议:一个好节目应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色,或者说应有自己的骨气,千万不要为了追求热闹或提高收视率而丧失自己的特色、特长。短短二十分钟的节目,做个体咨询尚且要掐掐剪剪才能播出,做团体咨询很难看到全貌,其优势很难看出来——至少让我这个新手目前看来是这样。这也在告诉我,一名咨询师应该有自己的特长、风格,应该明白自己工作的"度"。
爱《心理访谈》,才会对她吹毛求疵。想来没有人会怪罪我这一点。
以上浅见,欢迎指点。
最后,我最想说的是:希望CCTV的编导们能把所有精采节目结集出版或制成光碟发行,让我们共享心理世界的精神大餐!同意的或不同意的,请发表您的意见!
0
评论
Comments
日志分类
首页
[310]
好好学习
[95]
修炼魅力
[33]
拾零
[82]
相亲相爱
[21]
香辣酸甜
[7]
心情日志
[58]
Thanksgiven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