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3/24 | 辞职,为了更好认清自己
类别(好好学习) | 评论(2) | 阅读(94) | 发表于 17:57
16岁的约翰·D·洛克菲勒花了整整半年时间向他所在城市的几十家大公司轮番递简历求职,尽管半年之间一次次被拒之门外,但他充满自信,毫不气馁,并坚持一定要在这些大公司里找到一份工作。最终他成功打动了一家大公司老板,得到了一份簿计工作。
  他投入到工作中的热情,远超这份职务对他的要求。他仔细检查每一项业务的记录,经常查出一些细微到分毫的错误,并告之老板。老板重视他,派他去讨债。他经常在债主的门前一呆就是整整一下午,脸色阴沉得好象如果要不到这笔债,他马上就会死去一样。尽管要回的钱他自己一分也得不到。
  由于约翰·D对工作的投入以及自己的聪明才智,他为老板带来了显而易见的收益。他的工资虽有上涨但远远跟不上他所做出的贡献。他向老板提出抗议但老板以他太年轻为由,不同意将工资提升到合适的程度。
  他选择了忍受。
  终于有一天一位同事邀请他一起成立合伙公司,开展农产品销售业务。他于是果断地向老板提交了辞职报告,用从父亲那里借到的1000美元,与同事成立了合伙公司。他自己的创业生涯由此开始。30年后,他成为美国首富。
  当初,他之所以一根筋要到他凭资历很难进入的大公司找一份工作,是因为那里可以使他迅速了解商界,并熟悉商业事务。他拼命为老板工作,是因为这样他可以迅速积累商业实践经验。而老板给予他的工资太低他却没有辞职,是因为时机还没到来。
  当时机来临,他便勇敢地辞职。因为他不需要再受工作的羁绊。因为他可以干自己更想干、对自己更有益的事情。
  约翰·D为别人打工的生涯是短暂的。但这短暂的故事却让我们看到了惊人的能量。对于有能量的人来说,辞职之事,似乎不足以成为一件伤脑筋的事。
  当然,强悍如斯的人毕竟是少数。尤其在如今大学生毕业之际也往往意味着失业开始的时期。所以,《我为什么辞职》是一本应运而生的读物。作者邱恒明与70位辞职者面对面,解读辞职背后的故事。这是一本道尽白领职场打拼的甜酸苦辣的故事。他们是一群商业工蚁,早晨如潮水般涌向地铁、公汽,穿过拥堵的车流,在办公室或办公路上、市场前线挥洒汗水,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或者领到维持生活和享乐支出的薪水和奖金。
  无须调查,也可以肯定,有多少人在自己的工作中过度疲劳却无欢乐可言,或者穷于应付变幻莫测的办公室政治,应对古怪的上司的苛刻要求,或者,终日面对着电脑和办公室同事,进行着低水平的时间消耗,虽然心中苦恼哀怨万分,但不知变化从何开始。在职场上,始终有一群郁郁寡欢、无所适从的人。对于多少人而言,工作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我们不喜欢它,却离不开它。因为它意味着安全感,它让我们感到自己属于一个群体,拿着一份可以期待的固定收入,我们的生活需要这笔收入。至于生活中曾经拥有的彩色梦想,却随着黯淡的现实而一步步褪色,最后变成我们自己都不敢想象不敢相信或者觉得幼稚可笑的东西。这种过程也被一些人称之为成长、成熟。它其实就是人的原创能力,人的梦想能力被扼杀的过程。当我们3岁时,一切皆有可能。而当我们30岁时,很大程度上,我们后面的人生高度,取决于我们还残存下多少想象勇气,多大的想象能力,以及将想象加以贯彻执行的能力。
  而值得悲哀的是,就算这点想象勇气,想象能力,也被一些人认为是应该抛弃殆尽以换来"完全的成熟和务实"的东西。
  从这个意义上,我认为,那些敢于辞职的人,是好样的,勇敢的。如果一份工作与你的人生期待严重地相背离,为什么还要将就着呢,只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份安全感?
  一份工作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我们对工作的依赖真的达到了那种不可稍微分离的程度吗?
  事实上,人们相当程度上,夸大了失去一份工作的危险程度。人们往往无法容忍自己没有一份工作的状态。这种无法容忍的心态,实在扼杀了我们的多样可能性,扼杀了人生的丰富意义。
  刚刚大学毕业之时,急迫地期待一份工作,是情有可原的。因为那时的确需要尽快得到社会的承认,得到第一份薪水来实现独立,得到通过实践来增加融入社会能力的机会。而且那时对工作的看法往往也是偏于盲目的。但如果在体验了一份又一份滥工作后却还是像无头苍蝇一样急于撞上下一个工作机会,则是不智的。此时我们的确需要一段时间的自我分析期,分析自我的内心需要,我们到底想追求什么样的生活,以及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并据此对生活进行重新定位。
  我从上一个坚持了3年半的职业上辞职已经近1年了。此后在几个地方短期停留一番便马上抽身而出。我保持完全不工作的状态也已经快半年了。近一年来,我的直接工资损失达到10万元。对很多人而言,这也许不可思议。近一年间,我接到太多朋友既关切又担忧的询问。一方面担心我供不起我的房子,一方面觉得我不工作,以前的那个职业圈子会将我淡忘。我也有若干位朋友从一份职业上辞职下来,便急于奔赴另一份职业。
  在对待工作的态度上,我们已经成为"经济动物",如果不工作,一个月就损失一万,想想会是一笔令人痛心的损失,加之被想象过份夸大的生活压力(如果收入减少或暂时没有,我们可以节省生活开支),于是大家赶快充分利用自己的每一段时间,创造"价值"。
  你的时间的经济价值是实现了,但另一个也许是更重大的价值却失去了。
  虽然我的这些朋友中,有的对于工作、对于打工状态也充满怀疑和厌恶,但他们还是屈从于经济价值思考原则。他们不愿意让自己过于放松。
  我损失了10万元了。但近1年却是我自大学毕业以来拥有难得的好心情的一段时光。我30岁了。我的确不愿意30岁以后的生活还沿着以前那种惯性向前推进。在那种惯性下,我不仅算不上多么开心,而且我的创造力大大地没有得到发挥。利用一年的时间,考虑清楚如何最大限度地获得快乐,如何最大限度地爆发自己的能量,也许是重新开始砍柴之前的磨刀功夫。
  30岁,真该是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当然,对于很多人来说,生活或许就是随遇而安顺其自然地向前的过程,而对于一些人来说,停下来思考一下,规划一下,也许有必要,特别是,当你觉得自己有能量,有想法,以前的生涯中却严重受到压抑时,这更是不能不考虑的问题。
  应该说,在这段时间的考虑中,我获得了很好的效果。明白了方向和道路,动力便也更强劲,更知道如何发挥最大效果。
  辞职,是为了更好地认清自己。
  重新出发,相信我们会更加有力。
  如果我们不能做到像约翰·D那样实现完美的职场生涯的话,我们至少也应该向他老人家学习自我规划,自我控制的能力。
0

评论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