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run2me.com/johnxu/archive/2006/08/20/18238.aspx
职业生涯中遇到的三个人
在微软认识了很多优秀的人,王建硕还有Jack,都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他们聪明、热情、有想法也有执行力。很多时候看到他们做事有种Amazing的感觉。和优秀的人共事,对自己是很好的学习和成长机会。以后我也会把对他们的一些记忆写下来,这些都是难忘的经历。
虽然我在工作中,一直从很多人那里得到帮助、启发和鼓舞。但是有三个人,对我有最重要的影响。如果没有认识他们,今天我的工作态度、方法和习惯,一定会有很大的不同。很幸运能够有这样的机遇。
第一个是我第一份工作的直属经理。
毕业后我进入了一家管理软件公司,研发部门。部门经理也是公司技术方面的主要负责人。刚刚进入公司,我看到了他关于公司技术发展方向的Vision,以及为了实现这个Vision需要采取的Key approach。思路非常清楚。在第一家公司的两年里,总体来讲我们的事情就是朝着这个Vision的方向。
在开始工作的时候,我更喜欢技术的细节。而经理要求我们有长远和整体的眼光,解决核心问题而不是沉迷于局部细节。在这样的环境下我逐渐开始学习系统的分析问题,观察和判断技术趋势,关注关键风险。这种思维习惯的养成,让我能够在职业生涯的早期,有意识去关注全局,从而确定重点所在;以及关注未来的趋势,以便提前做好准备。几年下来,我已经觉得受益颇多了。
第二个人是刘润。
刘润对我的影响很大很大。积极进取的态度,要事优先的处理方式,营造团队氛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公益的热情,都给了我很多启发和鼓舞。具体参考和刘润一起工作
第三个是杨老师。
不管面对什么样的问题,杨老师总是能够想出办法把事情做掉,这点很让我仰慕。而且老杨的风趣,谈话时的反应速度之快,我等望尘莫及。有老杨在总是容易营造出一个大家Happy的氛围。Team独特风格的形成,杨老师是起到关键作用的。
当然杨老师最著名的,就是“我是为你好”的思维方式,永远站在对方的立场说话。那种对于人心理的把握,和层出不穷的应对方式,让我大开眼界。虽然远不能达到杨老师的高度,但是学到的一些皮毛,我已经觉得受用非浅。这要感谢杨老师,长期以来把这些本领Share出来,不保留,不藏私。
1. 乐于分享。他经常会总结一些自己的经验,比如时间管理,人际关系,然后利用各种场合分享这些经验。
2. 具有Business Sense。精通本职的工作,也了解更大范围的环境;既有力完成现有的业务,也对于将来有深入的思考,在复杂的商业环境中,能够在各种因素间平衡,带领团队发展。
3. 重视下属。能够从下属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并能为团队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作为经理,刘润的优点很多,为什么我只举三条?这也是受到刘润的影响。刘润同学多次教导说,表达要有逻辑,否则别人很难理解。并常常举例说,“当问到某某问题的时候,可以这样回答:‘我觉得,这个问题主要有如下三点’。然后立刻瞬间开始思考
第一、Pala Pala Pala
第二、Pala Pala Pala
第三、Pala Pala Pala
”
后来我发现这个方法很有好处,在很多情况下,三条就足够了,否则别人理解起来也很困难。于是,遇到有人问一些问题,而回答的内容具有并列关系的时候,我会张嘴就说:“主要来讲有三点…”。
刚进GTSC团队的时候,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虽然勤勤恳恳,总是有不少客户不太满意。在GTSC这样一个重视客户体验的组织,自然要被Challenge,于是被刘润找去训话。训话之后,在一个晚上,我和Linda,两个刚进来的菜鸟,在Solution Lab里,听了刘润讲的一堂课,如何让让客户满意。
这堂课的场景,至今我还记忆犹新,客户满意度的四个象限和三种因素、对客户的关怀和重视,甚至那天晚上大家没吃饭而是由阿姨买来了KFC…对于开发人员出身的我,客户意识是我在GTSC里从头培养起来的,它并非一蹴而就。但是在Solution Lab的那堂课,是一个里程碑,从无意识到有意识。感谢刘润的分享,在以后的时间里我的不断实践和体验这些内容;并且,我也不断的实践和体会分享本身,将这些内容交流给了更多人。
谈到人际关系,从刘润那里真是学到了很多珍贵的东西。很多同事都有体会,就是被刘润表扬起来感觉很舒服。于是我很花了一些时间,去研究刘润为什么表扬起来与众不同。观察下来果然发现了几点,应用起来效果不错,:)。有这样一个典范,哪怕没有得到直接的经验总结,间接的观察学习,也是颇有帮助的。
逻辑表达能力、客户交往技巧,都是技能性的。对于技能的重视和强调,是刘润的一个特点。记得刚进GTSC的时候,在一次团队会议上,老刘分享了关于时间管理的心得。谈到了自己的原则(要事优先)、工具(Outlook),以及一些Tips。古人云,“君子无他,善假于物焉”。当时我就觉得,这个人不简单啊,能够把Outlook用到这个程度。对于工具的充分利用,隐藏的是对于高效率的不懈追求。
然而效率并不是唯一的,Seven Habits说,比高效率更重要的,是高效能。到了微软之后,很多次听到刘润在各种场合,充满热情的传播这些观念;更重要的是,身体力行之:
1、Be Proactive
2、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3、Put First Things First
4、Think Win Win
5、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then to be Understood
6、Synergize
7、Sharpen the Saw
这本书,在来到微软之前,我看得最多并有所感悟的,是第一和第二个习惯。不久前重读此书,发现对于7个习惯,都有了诸多心得。经历固然是基本,但是能够看到身边的榜样,在孜孜不倦的宣传并且实践这七个习惯,所受到的感染和推动,是无法衡量的。从其他人的言传身教里学到的,远比从书本上要大得多。
另外一个与工作似乎无关但是不得不提的,是关于公益。第一次参加JA,源自于刘润在team里的大力宣传;后来又有幸近距离观察到了DonateHour的一些情况。过去的几年里,刘润以及其他志愿者对于公益的参与和坚持,已经影响了很多人(也包括我),建立起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而他们尝试利用这种影响力,去帮助更多的人,这是我最佩服的地方。
在刚到Microsoft的时候,刘润发给我的邮件里,曾经说:“Working experience at Microsoft will benefit your whole life”。快两年了,在这里所收获的,甚至远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有机会和很多优秀的人共事,是主要的收获来源之一。与刘润的共事经历,亦可套用这句话:Working experience with Run will benefit my whole life,^_^。在此感谢刘润,也为他们团队招人打打广告。如刘润所说,要和谁一起工作: